张主簿草堂赋大雨
元好问〔金朝〕
淅树蛙鸣告雨期,忽惊银箭四山飞。
长江大浪欲横溃,厚地高天如合围。
万里风云开伟观,百年毛发凛余威。
长虹一出林光动,寂历村墟空落晖。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疾风吹得树叶沙沙作响,急躁的蛙鸣预示着大雨将至,猛然间惊见雨如银箭,向着那四山急泻疾飞。
绵长江河的滔天大浪,凶暴地想要冲溃堤坝,厚重的大地和高远的天空,从不同方向将世界包围起来。
腾涌万里的风云,向人展开了宏伟的景象,久经忧患的我,在暴雨的余威中战栗。
长虹一挂在清朗的天际,流溢的林光便闪动不已,在寂静空旷的村庄内外,只有一片落日的余辉。
注释
张主簿(bù):即内乡县主簿,实指何人不详。主簿,官职名,在县中掌典文书,办理事务。
淅树:被风吹得叶子沙沙作响的树木。
蛙鸣:天将下雨时,青蛙常叫得特别起
创作背景
金哀宗正大五年(1228),元好问任河南内乡县令时,曾在该县张主簿家中偶遇暴雨。兴之所至,一挥而就写下了这首诗。
参考资料:完善
1、
郑力民译注.《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 元好问诗选译 修订版》.凤凰出版社.2011.05.第94-96页
赏析
首联第一句,写风声、蛙鸣都在预告着大雨将至,人们本该有心理准备了;第二句,一个“忽惊”将雨来势之猛,让人措手不及之状表现得淋漓尽致。“箭”的速度可想而知,而雨似“银箭”“四山飞”,可见雨势之猛之大。“淅树蛙鸣”是听觉的感受,“银箭四山飞”是视觉所见,所听所见,让人“惊”,是心理感受。将叙述、描写、抒情融为-体,有声有色地展示出大雨将至和大雨初来时的势态和诗人自己的主观感受。
颔联紧承首联,继续写雨水之大。两句中所涉及的景物,“江”“浪”“地”“天”,分别用“长”“大”“厚”“高”来形容,倍感壮观阔大,更将雨势之强,雨水之大,及诗人的惊惧之情谊染出来。更为精妙的是,诗人
简析
《张主簿草堂赋大雨》是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文学家、诗人元好问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本首诗通过对鸣噪的青蛙、急飞的雨箭、遮天蔽地的水幕、腾涌万里的风云、瑰丽的长虹以及雨后的斜日等气魄宏劲的美景的描写,既表现了诗人雄奇旷达的胸怀,也传达出忧国忧民之士的时代哀音。全诗笔法夸张,并列递进,转承自然。
元好问
元好(hào)问(1190年8月10日—1257年10月12日),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代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元好问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文坛盟主,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他擅作诗、文、词、曲。其中以诗作成就最高,其“丧乱诗”尤为有名;其词为金代一朝之冠,可与两宋名家媲美;其散曲虽传世不多,但当时影响很大,有倡导之功。有《元遗山先生全集》、《中州集》。 925篇诗文 478条名句
范宽秦川图
元好问〔金朝〕
张伯玉殁后,同麻征君知几赋
乱山如马争欲前,细路起伏蛇蜿蜒。
秦川之图范宽笔,来从米家书画船。
变化开阖天机全,浓澹覆露清而妍。
云兴霞蔚几千里,著我如在峨眉巅。
西山盘盘天与连,九点尽得齐州烟。
浮云未清白日晚,矫首四顾心茫然。
全秦天地一大物,雷雨澒洞龙头轩。
因山分势合水力,眼底廓廓无齐燕。
我知宽也不办此,渠宁有笔如修椽。
紫髯落落西溪君,长剑倚天冠切云。
望之见之不可亲。元龙未除湖海气。
李白岂是蓬蒿人?爱君恨不识君早。
乃今得子胸中秦。作诗一笑君应闻。
过晋阳故城书事
元好问〔金朝〕
惠远祠前晋溪水,翠叶银花清见底。
水上西山如卧屏,郁郁苍苍三十里。(三十 一作:三百)
中原北门形势雄,想见城阙云烟中。
望川亭上阅今古,但有麦浪摇春风。
君不见,系舟山头龙角秃,白塔一摧城覆没。
薛王出降民不降,屋瓦乱飞如箭镞。
汾流决入大夏门,府治移著唐明村。
只从巨屏失光彩,河洛几度风烟昏。
东阙苍龙西玉虎,金雀觚棱上云雨。
不论民居与官府,仙佛所庐余百所。
鬼役天才千万古,争教一炬成焦土。
至今父老哭向天,死恨河南往来苦。
南人鬼巫好禨祥,万夫畚锸开连冈。
官街十字改丁字,钉破并州渠亦亡。
几时却到承平了,重看官家筑晋阳。
出都二首·其一
元好问〔金朝〕
汉宫曾动伯鸾歌,事去英雄可奈何。
但见觚棱上金爵,岂知荆棘卧铜驼。
神仙不到秋风客,富贵空悲春梦婆。
行过卢沟重回首,凤城平日五云多。